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

引入

协作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和他人配合,一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前面两江分别介绍了学习能力和精益能力,也就是把一件工作从不会到做会,以及持续提高的能力。可是,这中间一定缺不了与他人的协作。

在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下,为了满足市场的复杂需求和快速变化,做出一件用户可用的产品,协作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

而且,产品的好坏,看的是整体性能,而不仅是谁能把某个功能做多好。你和同事的协作范围,随着你能力和责任的增强而扩大。协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你的价值在整个团队中的发挥,以及整个流程链条的健康运行。

协作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面试中如何考查呢?在此之前,你需要先明白协作的要素,面试官会看你如何利用这些要素,进而看你在协作上的表现。

协作的要素

影响团队中个体的协作效果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团队因素。具体来看,主要是个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信用度,再就是团队方面赋予的目标、责权与流程、沟通环境和协作工具。

1. 认同感

认同感反应停了你对别人的观点、行为和结果的认可程度。更高的认同感有助于更好地达成一致目标和信任关系,让整个团队保持一致,促成有效的协作。认同感强的人,一般都有如下表现:

  • 能首先关注对方观点中自己认可的一面,进行消化吸收,而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一面,运用同理心,倾听和理清与自己不一致的原因,进而更全面地把握对方观点。样一来,往往可以认可彼此一致的部分,包容不一致的部分,求同存异,更容易形成统一的目标。
  • 更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使其得到认可,自己也能够看到榜样。而不是因为对方的缺点,就全盘否定了对方。这样,他更能够体谅别人的难处,原谅别人的错误,不一味苛责他人,可以用开阔的胸襟,缩短彼此的距离,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信任。
  • 即使一开始价值观和公司文化不一致,也能从团队的行为和项目结果中找到认同的方面,从而转变观念、调整行动,和团队尽快保持一致。

考察应聘者的认同感,方法有很多,比如从下面的问题中看应聘者的反映:

  • 能评价一下你最了解的一个朋友么?(看应聘者如何认同对方的优点,理解和包容对方的缺点。)
  • 你如何看待最近 XX 发表的xx言论?(看应聘者是不是一味批评或者辩护,观点中是不是有先入为主的假设或偏见。)
  • 能不能讲个你受委屈或者背锅的经历?(看应聘者在委屈的情绪下,是否还能用善意揣测别人,是否能保持中立地看待问题。)
  • 最近受到别人批评是因为什么事?(看应聘者是不是把对方放在对立面,能否在负面情绪中理解对方的意图。)

2. 责任感

责任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担当。有时,这种担当甚至超越了团队赋予的责任。比如作为某个产品模块的负责人,为了给客户解决产品问题,主动组织多个相关模块的团队,研究解决方案并推动修复上线。

责任感,还表现为对工作质量的追求,这不仅仅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而是在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不凑活,不怕麻烦。而且,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往往能够表现出很好的耐心和细心,工作不挑肥拣瘦,不做好绝不放弃,面对困难有勇气去挑战。

面试官可能会仔细“盘问”你做项目时的过程细节,以此寻找以上的责任感表现。因此,作为应聘者,你应该把握时间,把细节讲充分,用事实说明自己的做法和动机。

3. 信用度

信用就是信守承诺,说到做到。有时候我们目标立得很好,做到最后却没有结果,只好讲一大串理由,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信用度减分。

结果=没有结果+理由
——《关键冲突:如何把人际关系危机转化为合作共赢》

说到信用度,这里有两个情形:假设你是面试官,现在有两位应聘者迟到了。

  • 第一位应聘者到点没有出现,电话也打不通,过半小时后打过电话来,连声道歉,告诉你说自己堵车了。
  • 第二位应聘者,同样迟到,但在约定时间前 10 分钟就联系你,说明自己堵车了,大约会晚半小时到,请你不要耽误时间等他。然后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再次打电话更新一下预计到达时间。

面对这两位迟到的应聘者,你会作何评价?第一位虽然连声道歉,也弥补不了不守时的印象了。但第二位面试者的处理方式,提前让你预知风险,不必空等,对你表示了尊重。当然,提前出发、躲避拥堵、准点到达,才是更好的做法。

此外,面试中也可能追问你某项工作失败的原因,这时也有验证你的信用度的意思。通过对比你的承诺和工作结果的差异,以及你向项目相关人的交待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重视和维护自己的信用。

以上认同感、责任感和信用度,是影响协作的三个个人要素,也是形成信任的基础。
认同感让你容易认可某件事部分或者全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接纳它,而不是对抗,让人不怀疑你做事的动机;责任感是担当,让你把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投入热情,而不是敷衍塞责,让人不怀疑你做事的过程;信用度是实现承诺,说到做到,让人不怀疑你做事的结果。这样,当你做事的动机、过程、结果都能给人信赖感时,还有什么不让人信任的呢?

4. 目标

统一的团队目标,为团队成员指明了协作方向。若没有目标,大家各行其是,像拔河比赛一样,不能在用力方向、发力节奏上保持一致,恐怕不会有好成绩。所以在结果导向的团队文化中,澄清目标,得到全员的认可是关键。这决定了大家朝哪个方向协作。

面试中对目标感的考查,比较简单。在考查项目的时候,问应聘者“团队在这个任务上的目标,或者期待是什么?” “大家对这个项目要达成的结果,有哪些不一致的认识?” 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应聘者对项目目标的认知,以及判断是否偏移目标的方法。

5. 责权和流程

目标明确了,怎么达成呢?这就要看责权和流程了,也就是角色分工和流程做法。面试官可能会问“你所在团队的分工和流程是什么”,目的就是考查应聘者是否清楚团队中,谁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处理依赖关系。应聘者在这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可以从如下方面看:

  1. 是否清楚不同角色之间的职责边界;
  2. 是否清楚做好该职责的标准;
  3.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否突破职责的限制,做到推动全局;
  4. 如果碰到流程的束缚导致工作低效,能不能发挥创新,变通地绕过障碍,或者改善流程。

6. 沟通环境

信息的透明度是决定团队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因为,有效信息的传递速度,决定了协作效率。而产生有效信息的前提,是安全的沟通环境。

专栏作者会问应聘者“最近你有被别人采纳或忽略的建议吗”,目的是看他的团队是否有安全的沟通环境,大家敢于发声,不怕嘲讽,愿意分享经验和技能,听取意见和作出改进。

另外,作者还会问“拟在项目中用到什么加强信息透明化的工具或方法么”,目的在于看能否减少信息传播障碍,减少失真,从而增强协作效率。

7.协作工具

上面说的加强信息传播和透明化的工具,也属于协作工具。物理看板、Jira 等项目管理平台,都属于协作工具的范畴,此外还有各种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即时通信 App 等。

上一套协作工具不难,难的是大家把工具日常用起来,为项目活动服务,让它成为团队离不开的部分。这方面的面试问题,比如“开发者、测试、产品经理在什么场景下会协同使用某一个工具”,这其实就是通过工具,来考查这几个角色的协作。

协作模式

很多人不能意识到,协作模式并非只有合作这一种。下面我们多了解几种协作模式:合作、竞争、妥协、顺从和逃避。

在与他人的写作中,涉及到两个因素:利益和关系。

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看成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样的互斥关系,则有如下分析: 假如我为了和他人保持好关系,协作中采用顺从对方的方式,我就可能丢失个人利益;假如我要和对方竞争(争夺利益),势必损害我们的友好关系。那我们各让一步好了,这就是“妥协”,但结果是好像我们双方都不满意。干脆,我弃权吧,这时就是逃避,这样就不会有利益和关系纠葛了,但是这样你其实什么都没干,什么收获也没有。

但如果利益和关系并不互斥,而且双方合作把目标利益做大呢?这样的话,你我不是在争现有的固定利益,而是共同来创造更多的利益,同时还能加强关系,这就是“合作”模式。所以,“合作”是基于增量思维的,是着眼长远发展的。想一想,你在什么情景下,有过和别人的“合作”?

这五种协作模式各有适用情景,并不是说妥协和逃避就不好。

另外,这五种协作模式也是对待冲突的应对策略。冲突是协作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出现是团队磨合的必然,是暴露问题的好时机,关键是要有及时妥善的解决方法。

总结

在一个团队中,协作是必需而且重要的环节。我们身边不少非常聪明干练的人,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有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借助平台和团队的力量,成绩斐然,功绩卓著。但是,也有的人,技术能力也非常强,却不能融入团队,他排斥团队,团队也排斥他,导致怀才不遇的局面,这里就有协作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面试官除了希望应聘者有认同感、责任感和信用度外,还希望他适合团队,这个“适合”就是指,应聘者认可团队的目标,熟悉并且习惯于团队的责权和流程,有过类似沟通的经验,能够使用这些协作工具。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如果认同感和学习能力很强的话,也不会过分排斥新环境,导致融不进来。这就是影响协作的七个要素。

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你看不到、搞不定的部分。你只能依靠和尽可能多的人和团队协作,灵活选择协作模式,先搞定你能搞定的部分,和这部分和平相处,将来就有能力、有机会去发现更大的世界。这是我能想到的协作带来的好处。

思考

通过本篇的讨论,请思考文中提到的问题:

  • 文中介绍的七个要素,你的团队有没有做得好,或者不好的例子?
  • 协作的五种模式,你曾经用到过哪种?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