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IBM软件商务系统经理
引入——一个不太完美的面试案例
这个案例中,面试官想考察应聘者的精益思维、好奇心、考虑问题思考深度、管理意识,但一轮问题回答下来,小明的感觉不错,面试官的评价却是“缺乏实际管理经验,中控思想严重,不符合团队文化”
可以看到,面试双方对于相同问题的解读存在巨大差异,但不管怎样,面试官的面试目标,自然是招一个适合职位的好员工。要想提高自己通过面试的几率,就必须明确面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这点非常重要。
如何算是一个对公司对团队有价值的好员工?总体来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衡量:
- 看工作结果,包括:
- 个人工作结果质量好,价值高,即工作结果在特性、性能、可靠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等方面符合要求,而且工作结果对客户来说有用,能给客户带来价值,能够解决用户的真正问题。
- 赋能别人做出成果,分三个层次:分享精力去帮助同事工作——>分享技能帮同事提升能力——>分享自己的视野和观念。领导他人更好地工作。这样的影响力,使你能够带动团队成员完成更多、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 看过程。
- 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带来不同的难度,对采用的技术和努力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 考虑过程,包括对工作内容、环境因素带来的工作复杂度的衡量,也体现了对个人技能、态度的衡量
那么在实际短短的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如何判断应聘者是一个好员工?
从表面上,要考察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看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但这是非必要非充分条件,技能和经验好不代表在新环境上也能做好,技能和经验不够好也不意味着新岗位上做不出好成绩
进一步,看应聘者的行为是否可以被预测按照面试时表现出来的特质和能力,假如将来发生了某种状况,能否预测出他的决定和行为。比如,即使工作出现了困难,但是你预测他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去应对;即使某种技能暂时不够,但是你预测他有潜力能快速提高;即使一件事情很麻烦,但是你预测他会不辞辛苦,认真对待。这种行为可被预测,就是要有信任感。
信任感使你能够预测对方将来的行为
在短短的面试中,建立这种信任感,很有难度。但是,面试是建立信任的开端,信任形成得越快越牢固,越有利于合作,因此面试双方都应该在不违背诚信的原则下有效沟通,互相了解,形成互信。
面试官具体考察的内容,可以用下图所示的应聘者素质模型概括:
这个素质模型实际上基于冰山模型,将面试关注的要素划分为四个层次,下面从上到下逐层了解:
1. 经验(Experience)
指工作经历的对象和产出,体现为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思维结构(Idea),用来指导思考和行为。
比如“我有 3 年 Java 开发经验,完成了一个 B2C 的线上商城系统”,这是说,在 3 年的经历中,你的工作对象是 Java,产出是 B2C 的线上商城系统,表明你具有 Java 领域的编程经验,和 B2C 类的线上商城系统的开发经验。
经验的时长,不一定跟能力强弱直接挂钩,但招聘的职位描述中通常表达为“至少3年的XX经验”,这基于一个普遍的认知:一个智力中等的候选人,在一个技术拓展速度适中的工作中,3 年就可以达到独立、熟练工作的程度;如果是“5 年”,那就能带领别人完成工作了。
2. 技能(Skill)
做事的能力,体现一个人的专业性。技能可以让你基于已有的经验,运用新的工具、技术达成产出,形成新的经验。具体到软件产品研发领域,技能有技术、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技能和经验经常被放在一起谈:“3 年 Java 开发经验”是指经验,“精通 Java 多线程编程”是偏向技能。经验和技能,都是你习得的“现货”,但是技能分高低,表现在:
- 产生idea的技能,即针对问题,基于经验,收集、理解、分析和制定新的方案(idea),涉及理解、思考、沟通等过程。
- 执行 idea 的技能,即运用工具,把方案(idea)应用到实践,从而解决问题。除了用到理解、思考、沟通,还需要协作团队、管理资源,甚至领导和影响他人。
面试官希望的是所谓的“对口”,即你“库存”的经验技能,与职位的要求匹配度越高越好
3. 潜力(Potential)
作者此处所指“潜力”,是增长经验和技能的能力。“潜力”在面试中被高频关注,因为当一个应聘者经验和技能不够职位要求时,面试官就会考虑他的潜力。如果他能很快提升技能达到要求,公司是乐意培养的。
关于潜力,面试官可以通过考察应聘者的学习、创新和精益能力来做判断。“学习”指的是从不会到会,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创新”是针对特定场景创造新事物的技能;“精益”是把事情越做越好的技能。
如果你承认潜力,那么就说明你有成长型思维,有成长思维的人认为:技能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平时爱思考、总结、尝试,愿意接受挑战,不怕错误和失败。因此,要在潜力上为自己的面试效果加分,你就需要注意如何在言谈及简历描述中体现这些特质。
4. 动机(Motivation)
动机处在素质模型最下层,是最基础的一项。其决定着应聘者的潜力发挥、技能习得和经验形成,也就是说,动机决定着素质模型上面的三层。
此处的动机指的是做事情的内心目标、意愿和态度。很多事情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做,而是被不想做、觉得困难等心理因素扯了后腿,这就是动机不足。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按动机区分了三类员工:
- 自燃型,也就是自我驱动的员工,做事动机强烈,目标明确,明白任务的意义,甚至自己寻找有意义的事,满怀激情地投入,往往超出自己的工作范围,去推动进展,取得成果,然后又奔向下一个目标。
- 点燃型,需要一定的激励,需要他人帮助才能找到目标和意义,一旦“激活”就能像自燃型员工一样奋力工作。
- 阻燃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按工作的最低标准和最后完成时间递交任务,跟同事合作差,不乐意分享,自我保护。
显然,公司喜欢的是自然醒员工,但面试中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应聘者,未必就是自燃型员工。面试官拨开现象看本质,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因素判断:
- 人格品质,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这些从底层决定我们的做事动机。
- 职业价值观,即在工作中区分是非,明确轻重的观念
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职业价值观要求也不同。面试官希望你的职业价值观和团队文化一致,即所谓的“味道”相投。大家有相同的信条,才可以合作共事。
- 职业性格,是长久产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受环境固化成的心态“定势”。面试官希望性格多样,但要与职位性质相契合。
总体来说,在应聘者的素质模型中,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是下层决定上层的关系。技能形成经验,潜力决定技能增长速度,动机又决定潜力、技能和经验的发挥。面试中对这四层的要求,因职位要求不同而不同。
如果是招有经验的人选,希望他入职后就能快速接手工作,会较多关注他的经验和技能层面。而对于校园招聘,因为学生普遍缺乏经验和技能,对其动机和潜力等基本素质的考查就成了重点。
总结
从应聘者素质模型可以看出,公司想要的人有如下特征:
- 动机方面,公司更想要人品好,职业价值观和团队文化一致,职业性格和职位匹配的候选人;
- 潜力方面,公司更想要学习、创新和精益能力好的候选人;
- 技能和经验方面,公司想要和职位需求匹配的,如果你资历过剩,就要看公司发展需要了,如果你资历不够,那就要看你的潜力和动机了。
借助素质模型,加上对职位描述的理解,求职者应尝试以下两点:
- 了解面试官考查的各项内容和期待,做到“知彼”,不打无准备的仗;
- 从个人经历中挖掘素材,突出契合职位需要的内容,以满足面试官的预期。
课后思考
几个经典的面试问题:
- “你觉得这个方案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 “这项新技术你是怎么精通的?”
- “你对加班怎么看?”
- “曾经被老板指出过什么问题吗?”
- “你近期的困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