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
引入
无论在面试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人对工作的抱怨,比如糟糕的项目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项目质量没有提升空间、工作单调无聊难出成绩……这些其实表明这些人陷入了一些困境:如何把糟糕项目变好;对于已经变好的项目,如何寻找提升空间;项目长期不做提升,就退化成无聊工作,进而很难再出成绩。
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涉及到这一讲介绍的公司相当看重的一种能力:精益能力。
精益能力:让个人更优秀,让工作更卓越
精益能力原本指的是企业生产中去除浪费、持续改善的能力。把它用在劳动个体上,就表示把工作越做越好的能力。上一讲的学习能力,是指如何把不会做的工作通过学习做出来;这一篇则进一步将如何将已经会做的工作做得更好。
凡是意识到上面几种困境的面试官,都会在面试中注意考察应聘者的精益能力。它能使个人持续发展到优秀,使工作持续提高到卓越。
对精益能力的考察,面试官可能从以下三方面看:想不想精益、如何找到提高目标,以及如何提高。下面分别阐述。
动机:想不想持续提高
想不想持续提高是一个动机问题,首先得有上进心态,勇于自我否定,探索新路子。其次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有的人非常聪明,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很快做出改进,但是却不允许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谁说自己不对,一定要想办法辩解。
人们都愿意得到认可,而不是批评,尤其是双方对立的情况下,自我保护心态加重,更不会轻易接受对方挑战自己的立场和成果。但是真正优秀的人,能够把思考和情绪分离开,不让情绪干扰理性的思考,从而保持对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这背后其实是成长型思维在起作用,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怕别人的指责。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改正缺点的能力,而不会惧怕缺点。同时也明白让人更认可的有效做法是做得更好而不是靠辩解或掩盖。
成长型思维这一点在面试中很容易考查出来,面试官听到应聘者一些有缺陷的答案时并不直接指出来,而是扔出一句评论性的话“你XX地方有没有考虑到”,然后观察应聘者的反应。从应聘者的反应中,就可以分辨出他对待反对意见的态度,进而判断他的成长型思维。这一点上,作者建议想一下自己在面试或平时的交流中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以此来深入了解或反思自己的精益动机
如何找到持续提高的目标
有了精益的动机,还要明确精益的目标。面试官经常问应聘者“你是怎么发现要提高的地方的”,借此看他有没有主动探求问题的意识,会不会逃避问题。
寻找提高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出发:
- 梳理产品问题。这是最明显的可以提高的地方,对于糟糕项目更为明显,但是也要看应聘者能否抓大放小,从众多问题中挑出关键问题重点提升。具体什么问题亟待提高,就需要看管理层给项目立下的指标。
- 识别重复动作。对于运维、服务类工作,重复性操作多,费时费力。如开篇提到的问题中,工作变得单调无聊,如何找到提高的点?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是:如果发现一个任务被手动重复执行,那就考虑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法,减少手动操作的时间。
有的应聘者在这方面,表现出怕麻烦的态度。面试官要区分出,到底是怕“重复执行”的麻烦,还是怕“去除重复执行工作”的麻烦。前者是创新的动力,后者是对变革的抗拒。 - 识别等待。等待是资源浪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精益生产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浪费。面试官会问应聘者“这些活动中,有哪些等待时间是不合理的”。只有识别了等待,事情才有优化的可能。
- 建立指标体系,找到平庸点。这个做法符合结果导向。当我们学习采纳了来自外界的新技术新实践之后,往往沉静在喜悦中,但是这些新做法并不一定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提高作用,也许是这些做法并不适合我们,也许是我们没有用好。通过对生产过程按一定指标进行度量和指标监控,我们就能发现软件质量和生产过程问题,从而仅有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应聘者对所负责产品的指标了解程度,可以看出他是否重视产品质量和关注生产过程。
如何提高
有了精益的动机,找到了提高的点后,接下来就要考察他如何实现提高了。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打补丁,一种是翻新。
- 打补丁对于紧急问题是个短平快的方法,对于一些老旧的维持类项目,在没有更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大改核心结构不现实,打补丁是不得已的方法。(不能解决长期问题)
- 翻新需要勇气和投入。建造一个新世界容易,改造一个旧世界难。对于复杂的系统,既要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还要尽快从底层翻新成功,对技术和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我面试中碰到这样的项目,会如获至宝般问下去,这也是我学习的好机会。
无论是打补丁还是翻新,无论是对技术、业务还是管理,都可能会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这就需要用到上一篇所讲的“学习能力”。基于学习能力,对新方法的掌握要做到守、破、离。
- 守是指首先按照该方法的原则一丝不苟的执行,达到熟练应用;
- 破是在掌握了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项目的特殊性,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裁剪和改进原有做法,使其更适应项目的具体情况;
- 离则是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创造出更好的做法,另辟新境界。
破和离,都有创新的过程。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应聘者在讲自己如何采纳一项新技术时,不仅要讲自己是如何学习和应用的(那只是照猫画虎,没什么特别难的),还要讲如何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做适当的裁剪和改制,产生了一些“妙用”,让这个方法“长”到这个项目身上;而且在长期应用中,是否升华成独到的方法,形成独创。
这里存在一个困境,即使保持精益动机,践行守破离的原则,持续不断地努力,但是产品和能力的提升,并不能一直保持直线上升,提升总会在某个阶段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停滞:
这是因为正确引入一项新技术后,经过守破离的过程,会给项目带来一个跳跃式的“质的提升”,但是之后基于此技术的熟练和优化,只能带来微小的“量的提升”。
这时候再怎么“压榨”现有的方法,也不会出现跳跃式发展,除非引入一场新的变革,才可能带来下一个跃迁。这个变革不局限于技术和工具,还包括业务模式、管理方法,甚至团队的组织形式。
专栏作者面试过的一位应聘者曾经就经历过类似场景的一个破局:喜写博客但并不擅长,每次成稿都不满意,一直死磕也不见改得有多好。先把稿子放一边,隔几天印象淡化了再拿出来读,以度三者的视角一下子就能发现很多问题,继而马上开始重写。重写之后有较大改进,但还要再放几天,继续用这个方法啊改。这就是阶梯性持续提高的过程。
总结
这一讲主要讨论了精益能力。公司业务要持续发展,个人也要公司持续提供发展空间,精益能力对于推动公司和个人发展都非常关键,所以精益能力是公司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
面试官考察精益能力,会从三方面着手:精益的动机、如何找到提高的点、以及如何做出提高。
我们的工作,一直在“探索学习、驾轻就熟、重复无聊、再次探索学习新内容”的模式中循环。一两次学习提高容易,但是持续学习和提高很难,然而无论工作还是个人能力和修养,恰恰都需要持续提高这个最难的部分。
优秀的人,其终极目标,是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正是精益能力的体现。只有进入持续提高的惯性循环,才算真正踏上了通往优秀的发展路程。
思考
开篇的那三个问题,文中已经提及了一些解决方法。请你结合自身的经验,想想你碰到过哪种,怎么才能解决呢?
- 糟糕项目,全是问题。从哪里着手,把它变好呢?
- 已经想办法把生产力提高了一大截,还有必要做得更好么?好像也没有提高的空间了呀。
- 工作单调无聊,没有挑战,很难做出成绩,可怎么做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