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
引入
再资深的面试官,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把Offer发给了只善于表达,甚至善于表演的人,而拒绝了“只会闷头干活”的人。有的面试官看到了流利的表达、新奇的观点和动人的表白,很容易就会喜上眉梢,但因此忽略了对工作基础和实践结果的考查。因此。性格外向的应聘者在面试中成功率更高,一旦工作起来却又容易出现团队表面虚假繁荣,背后客户怨声载道的情况。
问题出在哪?在于面试的问答上:对于面试官的问题,同样知识面的应聘者,可能回答效果完全不同。
此讲的重点不在于面试官如何避免被无效答案迷惑,单从应聘者角度说如何做得更好。在“让你的回答更到位”一文中,会详细解说如何把握面试官意图,并简洁精准地回答到位。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弄清了面试官的意图,但也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和思路,也会不知道如何回答。下面就来仔细分析几种可能被稳住的情况,以及如何破局:
问题的层次和归类
在“面试官的面试逻辑”中,降到了面试官探索问题的三个层次:
- 表层事实。这一层次问题主要集中于经验和技能上,面试官在各个需要的技能领域,抽样一些经典问题来扫描应聘者的经验面和技能面的宽度。
- 深度细节。此层次问题会深入某一项技能、经历中,问What、How、Why,此时面试官对你的实践经历更感兴趣。
- 感受和观点。只有把知识经验提炼升华,才能形成理论层面的观点和感受。面试问题,你都应在思考中作答。比如问你对某件事情或者技术的评价,对公司发展前景的看法,这些成果有什么意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时,你的回答将处处展示着你的内在(思考角度、价值观、态度、性格等等),反映你的潜力和做事动机。
上面的问题,又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 考验记忆的问题,如知识点、某件经历的细节等。
- 考验分析的问题,比如问“最难的”“最欣赏的”这种“最”字打头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如何看待等问题,需要找到相关事实,找到区别和联系,抽象出要素,运用逻辑推导,总结归纳结论。这类问题除了需要读取素材,还要经过大脑的处理加工(并演示出大脑运行步骤和结果)。
那么在这两类问题上,具体有哪些被问住的情形呢?
被问住的情形和应对方法
有很多情形下都可以被问住,这里只列举五种
第一种,完全不知道问的是什么。
比如从没有接触过Java,面试官问虚拟机的内存管理问题。记忆类或分析类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在你的大脑里都不存在,自然回答不上来。明智的做法是坦诚告诉面试官自己不会,并且心里也坦然面对自己的表现。
第二种,部分知道问的是什么。
实际上,第一种情况很瘦发生。大多数回答不上来的是对问题内容部分了解,毕竟你不大可能会去面试生疏的职位。比如问你Java中多线程ConcurrentHashMap的用法,你做过多线程开发,却没有用到过ConcurrentHashMap,这时应该怎么办?
- 首先,还是要坦诚告知对方自己在这一点上的水平
- 然后通过变化范围来表达你的整体水平,否则面试官会以这一点以上对你的评价来定型你在整个问题域的水平。
方法是:扩展范围:“虽然我没用过 ConcurrentHashMap,但是我在很多项目上做过 Java 多线程编程,包括 XX、XX、XX,需要我介绍下么”? - 还可以加入限定条件,把问题转移到你所知的范围,如“对于一般 Web 系统的安全性,我说不好,但是对运行在 Tomcat 上的,有几条心得,您想听么?”
- 还可以采用变换维度的方法,记得在“你真能讲明白技术吗?”中提到过技术维度模型,无论是技术、业务还是管理,都有内部设计和玩不应用两个维度。如果你对被问的那个维度不熟悉,可以变换到另一个维度上展示你的认知深度。
这有个例子:“虽然我不了解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系统,但是我作为公司财务,经常跟银行打交道,对不同银行的信贷手续很了解。我可以讲出他们业务的差别和优劣来,您想听么?”
第三种,想不起来了。
这主要针对的是记忆类问题,用过的知识点,做过的项目经历,就是回忆不起来了。即使仔细准备了详历,但还是有可能想不起来个别函数调用或项目文档条目。这时如果只是含糊地说个大概印象,恐怕能以让面试官满意。你只有现场尽可能回忆细节:
- 对于知识点,建议按照“你真能讲明白技术吗”一文中的技术维度模型八个方面去回忆细节。如果真的用过,总能想起来某个点。
- 对于经历,其中重要的部分在详历中应该有涉及,如果面试官问到一个圈外的,可以按照“常识——做法——扩展”的思路来辅助回忆。如:
被问到“你在 XX 项目中如何管理比你级别高的人”,首先讲这个话题需要遵循的一两个常识,“我们是在不同的职责上协作,我不觉得级别是协作的影响因素”;然后回忆该常识涉及的活动,“在这个项目上,我作为产品经理,需要跟比我高两级的资深架构师合作,2 周内给客户递交架构设计……”这样你就讲到了一次和高级别同事的合作;然后你可以扩展一下这个话题,“用协作的心态去和同事工作,比用职位高低的心态工作要顺畅得多,即使我和比我级别低的同事合作时,也是这种心态。”
第四种,没想过。
这针对的是思考类问题,比如“你觉得架构师和产品经理可以由一个人担任么”。你和架构师、产品经理都合作过,清楚他们的职责范围,但是因为项目中这两个角色从来都没有由一个人做过,所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需要你把问题拆成“记忆类”+“分析类”两部分:回忆这两个角色的职责、素质和作用等等,然后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看有没有冲突,这个冲突会造成什么影响,进而判断可不可以由同一个人承担。
小提示:
不要根据感性的认识,而抢着先说结论,除非你已经胸有成竹了。结论应该随着你表达的思考过程,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避免你为了圆之前的武断结论而找理由。
第五种,不愿说。
这种不专门针对某类问题,可能是涉及个人隐私,或者应聘者怕说错了,暴露了什么短处,而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比如“结婚生孩子”“宗教信仰”等话题。
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应聘者,可能会表达不积极。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公司的诚信文化,以及面试官展示出来的诚信度,来适当调整自己表达的开放程度。在“1面试答疑(一)”中就提到过这个问题。注意,最好不要摆出“这个问题我不想谈”的架势,我们建立信任,靠的就是更多地了解对方,尤其是细节。适当地展示一些个人细节,有利于你得到面试官的信任。
总的来说,我们坚持了沟通的两个原则:
- 真诚:保证发出的信息不失真。
- 充分:同步沟通上下文,保证双方听到的信息没有发生误解。
上面的内容并不是叫大家学习话术或套路,因为聪明的面试官会过滤掉言之无物的表达。 上面这些是一些思考方法和表达原则。诚然,很多情况下,它们并不能给面试官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在你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帮你尽量挖掘出贴近面试官“题眼”的信息。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了,倒是可以参考一个“话术”(只作救命用):“您这个问题,我一时想不到答案。不过,我好奇的是,对于您的职位,什么地方用到这项 XX 呢?”,这样,在面试官回答使用场景的时候,你就有更多时间和线索来思考答案了。
总结
本讲主要针对被记忆类和分析类问题问住的时候,回答时怎么才能尽量挖掘和传达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 如果完全不知道问的是什么,就坦然承认,内心也不要难过;
- 如果部分知道问的信息,除了承认自己的水平之外,还要用变换范围和维度的方法,向面试官表露自己的整体水平;
- 对于以前用过、做过,但是突然想不起来的知识点或者经历的记忆类问题,按照技术结构模型的八个方面,以及“常识 - 做法 - 扩展”的思路来辅助回忆;
- 如果你从没有想过面试官的分析类问题,那就把问题转化为“记忆 + 分析”两步,来逐步提取和思考出答案;
- 对于不愿说的话题,则需要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下表达的开放程度,展示适当的细节。
在面试现场,虽然面试官掌握着主动权,但是如果应聘者发现面试官问偏了,不利于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可以适当提醒面试官,改变问题方向,除非面试官坚持原来的问题。
总之,当面试局面不利于应聘者表达时,应聘者应该抓住一些空隙,适度地做些改变,而不是一直被动地听之任之。有些强势的面试官反感应聘者挑话题,但是只要你不是反客为主,而是合理地表达出职位所需的技能,省了面试官的“事”,岂不是很好?
思考
请在如下问题中,挑一个可能会被问住的,试着回答一下:
- Java11中的“本地变量类型推断”听说过吗?讲讲看。
- 什么情况下项目经历可以被产品经理代替?
- 你住得离公司那么远,每天上下班很行苦,考虑来公司附近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