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

写在前面

本专栏作者在面试时遇到过一个候选人,印象深刻。应聘的是一个自动化测试职位,看简历经验是匹配的,清华毕业,在软件园大厂做过6年,但面试不到半小时就面试不下去了。因为她最近两年辞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之前的项目说得很含糊,虽然看样子做过不少事情,但作者还是不得不叫停,请她回去准备一周再去面试。

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有经历没准备”的面试,这个专栏也恰恰是为了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而写的。一位读者曾评论说:

(这个专栏)给我们一个放大镜和搭一座桥,放大镜用来看清自己的能力结构,给面试官和应聘者搭一座互相了解的桥。这也是沟通的本质,沟通是了解对方的意图,并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容。

具体来讲,放大镜就是能力素质模型和挖掘能力的方法,桥是面试中各种表达结构,及沟通实践。

下面是作者针对读者提出的典型困惑做出的解答

1.校招和社招

社招和校招的面试准备大多是通用的,如果学生时代的你就能意识到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更早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实践。

对于面试的准备工作,校招和社招的区别,表面上是有没有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差别,其实不然。校招也可以有工作经验和能力,这通过实习或导师的项目获得。所以即使是校招,也应该可以写出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更具体的差别在于以下两点:

  1. 校招简历内的工作经历允许有跳跃性和尝试性,而社招简历要尽量保持工作内容或能力中内的连续和承接。有的人工作几年后,回学校深造,然后转行的,面试官不会觉得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是工作中间直接换陌生领域,就会倍受面试官“关注”了。
  2. 校招旺旺看重学校,而社招看重工作经历。实习生进公司的条件比较宽松,所以实习公司的好坏并不能表征应聘者是否优秀。但是一流学校毕业的学生,毕竟能大概率说明他曾经多年接受较高程度的思维训练和校风熏陶。如果你的学校一般,那就要在工作经历上多下功夫了,深入挖掘自己的亮点和能力,呈现给面试官。

2.不成熟的面试官

有读者留言,有时面试的人都不能称为一个面试官,基本上就是一个开发人员,感觉就像记流水账,还有的读者说勇敢真诚表达一个问题,但是答案错了,受到面试官的鄙视,问如何调节心态

有时遇到不太成熟的面试官,这是很正常的事。这位面试官可能是被临时抓来把关你某一方面的能力的,可能没有经历过面试培训,甚至可能没有面试经验。如果明天他成为应聘者,去应聘另一个公司的职位的话,跟你没有区别,境遇可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过高地要求面试官,关键看你能不能“自助”地展示好自己。

不成熟面试官的表现,在专栏末尾的文章中会提到。如果他的问题没有问透,你可以主动探寻他想知道什么,“坦白”你的经验范围和能力级别;如果他有什么失礼的言辞举止,我们需要保持礼貌和内心平和。从他的问题和表现,我们也许能判断出他的水平和境界。但是,最好不要当面评价他问的问题,也不要评价他对你的评价,这是你的品质素养,你可以选择不来这家公司。要知道,面一个比自己水平高的应聘者,挺难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讲清事实和观点,另外记下他问的问题,以便以后分析这个职位的关注点和自己的不足。

对待面试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公司或团队的人才观。在一个疯狂发展的小公司,焦点是在业务上,越快招来能干活的人越好,不在乎潜能、动机这些长期发展因素。负责人会觉得,大不了不合适就辞掉再招。但一旦这家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追求长效发展的时候,会发现公司发展的瓶颈之一就在人才问题上,然后势必会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健全招聘流程和面试官培养。这时候,我们的能力素质模型,和那些面试逻辑就用得到了。

好的面试官,能够营造信任、尊重,甚至轻松的氛围,开启安全和高效的对话,不仅能问透问题,还能对你有所启发。面试官应该把自己当成公司和团队的形象代言人,是帮助公司发掘人才的伯乐,把面试当成一次形象宣传,一次双向沟通,一次关于双方未来的选择。做到这些挺难的,我们都在修炼的路上。

3.要不要真诚

很多应聘者抱有一种类似的想法。那就是面试者在应聘中属于弱势群体,为了迎合应聘公司,在个人价值观和业余爱好,甚至技能上都可以适当撒谎,真诚坦白会对自己不利。

专栏作者认为,首先我们不能说假话,这是底线。自己美做过的说做过,肯定不行,不仅因为会被有经验的面试官戳穿,还因为人品问题。其实,我们是在纠结沟通开放性的“面”和“度”的问题:也就是,什么不该说,什么该说以及该说多少

先说“面”的问题。我们面试中肯定要表现积极的一面,正能量的一面,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有那么一点爱偷懒、爱抱怨。不把周末睡懒觉的事告诉面试官并不是不真诚。

面试官关注的不是你用最糟的一面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好,而是你用最好的一面做出来的东西有多糟。何出此言?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也有不擅长的一面。可是在工作场景下,给够资源和激励,把你的长处拿出来,用最好的一面,能不能把任务完成?如果任务结果不足够好,可是老板也可以接受,那你就是合格的。所以,你在面试中表现出积极的一面,隐藏不积极的一面,不能叫不真诚。只要工作时也保持面试时的表现就够了

再看“度”的问题。不是所有公司都讲诚信,我们肯定见过一些不“忠”于用户的流氓产品,做这些产品的公司,会看重诚信吗?任何不看面试公司文化就一味讲真诚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风土文化对个体的改造,以及个体对风土文化的适应。而对于那些大量的以诚信为本的公司,在面试和工作中会对诚信有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讲诚信,终将被揭穿,遭到淘汰。所以,看招聘公司的文化,来把握表达的开放度,会是个安全点的策略。

和交朋友一样,刚开始一接触,双方保持一定的谨慎是正常的,更多交谈之后,诚意显露,对话变得更加高效。高效的对话是真诚而充分的,“真诚” 保证发送信息不失真,而 “充分” 保证双方在同样的上下文中理解信息而不产生误解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