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
引入——你真的想好怎么发展了吗
职业规划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对于求职面试有什么意义呢?
换一个场景::如果你去买火车票,却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显然是买不到票的。只有想好职业方向朝哪里发展、怎么发展,才能明确当下该怎么做,该把简历投到哪些公司。这就是职业规划对求职面试的意义。
而且,面试中有一问:“你有职业规划么?” 所以,发展方向、发展路线,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牛人有所想,有所不想
专栏的作者,曾经也对身边的牛人就这个问题提出过疑问,这些牛人有一条路从底层做大做强的,也有转行做大的,但他们的答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把目标定为现在的位置,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
但如果换一个方向,问他们刚开始是不是一点方向也没有,一开始做的和现在做的有没有关系,他们的回答则基本上又可以集中概括为“刚开始做的和现在做的并非完全不同的事情,之间存在一点点进步的过程”
可见,这些牛人并不是一开始都能把将来的路想明白,但也并不是什么都不想,只顾低头工作,
那么,“想要怎么发展”,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呢?
从当下到愿景
职业发展问题的三个要素分别是:AsIs(当下)、ToBe(愿景)、How(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 我的愿景是什么样?
- 我当下是什么样?
- 我要做什么才能从当下走到愿景?
如下图所示是我们思考所涉及到三个层面(方向)的内容:心理愿景——>职业愿景——>能力素质愿景
1. “心理愿景”体现你“要什么”
关于未来的愿景,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一种工作或生活的状态,它可以反映心理上的满足程度。
有的人偏事业型,有的人偏生活性,也有人认为先得有事业上的成就,才能有物质基础享受生活,还有的人则质疑幸福并不需要过于丰厚的物质基础
总之,每个人对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并不处在一个刻度上,也不在同一个时序上,职业规划时不能照搬别人的标准,也不能强逼别人服从自己的标准。
2. “职业愿景”体现你“做什么”
进一步深入,接下来我们就会想到职业愿景,比如事业型的将来要开创一片天地,做 CEO、CTO 等等,或者想造福一方百姓,从政做人民公仆等等;比如生活型的想做一个安安稳稳的职员等等。
职业包含四个维度:行业、公司、职位和级别。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劳动付出都不同,这些会影响到第一层说的心理愿景。
可以见得,如果心理愿景先定好了,职业的性质基本也就有设定了。
3. “能力素质资源愿景” 体现你“能做什么”
为了达到职业愿景,我们需要考虑得提高哪些能力素质和资源。比如如果将来要深耕技术,或转做管理,抑或主攻业务,那么就需要考虑到能力素质资源这个角度。
联想到开篇词中的素质模型,你还可能要考虑到经验、技能(包括资源)、潜力如何发展上,比如提高学习能力、精益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做事的基础。
总体来看,以上三个层面中,心理愿景收到职业愿景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职业来达到心理愿景;而职业愿景的达成,则又是在拼能力素质资源。因此,当你构建愿景的时候,应该留意最基本的那个方面:能力素质资源愿景,是它决定了职业愿景和心理愿景。
考虑当下的状态时,也应当和愿景一样,考虑心理、职业和能力素质资源三个层面,而能力素质资源同样是基础。
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能力素质资源的发展问题。
职业发展模型
回味引入部分中的那些对话,那些牛人一开始也看不清多年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心理愿景。他们的关键动作是,基于当下的条件,先选择能力方向,确定能力发展路线,在发展中选择时机调整职业。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调整和接近心理愿景,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得出职业规划的五个步骤:
- 构建心理愿景:确定你想要什么。
这个部分确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别人给不了答案,需要自己的观察、尝试、感受,才能逐渐明确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 - 选择或调整能力方向: 比如具体选择哪种技术、哪种业务(行业)、什么领域的管理等等。
这部分内容较多且与心理愿景相关,将在下篇文章中,从技术、业务、管理三个方向分别阐述。 发展:你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这些能力?
能力方向确定后,接下来就是不断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了。所谓小目标,Hi是的哇hi既定方向上的能力分解。
小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按照能力发展方向,分解出几个适合眼下发展的小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习或工作时间,快速提高技能,达成小目标。关于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部分,将在后续“贯通篇”部分详述。
小目标的不断达成和大目标的拆分应当是并行的,即小目标达成后就从大目标中再拆解姐明确的小目标进行完成,周而复始,螺旋式循环上升。这是一个渐进明细、小步快跑的过程,也是“敏捷项目”中“版本计划”的应用。
或许这种做法看起来只顾眼前,并没有整体搞清楚大的目标,但是我们已经有一个长期目标,运用精益思维,我们永远只能处理当前条件相对稳定,而且已经明确了的情况。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当稳定被打破,新的变量加进来之后,到时候及时调整才是明智之选。选择或调整职业:有了这些能力素质资源之后,你要继续当前职业,还是要换个职业?
随着能力的发展和资源的积累,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选择和调整职业。选择和调整职业的考量因素,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挑我所爱,漩涡所长,取我所利,择世所需。- 反馈:工作中获得的心理满意度,和心理愿景对比,反馈到能力、发展、职业的活动中,对其调整,或者调整心理愿景本身。
职业工作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刺激我们将现状和心理愿景进行比较,从而促使我们继续前行或马上调整,进入下一个循环。所以说,职业发展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一条清晰明了的发展道路,而是一条愈发明细、按需调整的实践历程。
纵观整个循环过程,可以看到,职业规划中,需要直接规划的不是职业变动而是能力素质资源的发展和提高,职业变动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Follow a Career Development? Let It Follow You
总结
本讲主要认识了职业规划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
- 职业发展是从当下的状态,经过努力发展,接近或者调整愿景的过程。
- 愿景包括心理愿景、职业愿景和能力素质资源愿景三个层面,它们分别对应“想要什么”“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 职业规划,其实是针对自己的心理愿景,对能力素质资源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职业的选择或调整,最后形成的心理感受,又反过来影响规划。
- 能力的发展,是个精益的过程:渐进明细,小步快跑。
- 选择或调整职业,有 16 个字的考量:挑我所爱,选我所长,取我所利,择世所需。
再次回到开头的提问,一个合理的回答也许就像这样:
“哦,我还不能确定五年后能做到什么级别的职位,但是我想专注在技术上,继续深入前端开发,有机会也想提高用户交互设计的能力,因为我非常细心,而且对用户心理和行为很感兴趣,如果将来有 UX 设计的工作,我很乐意尝试。至于现在,我正在学习 VUE 框架。”
思考时间
针对应聘者的职业规划,下面有几个典型的回答,可以思考一下:
- “走一步看一步吧,我还没有想太清楚。”
- “我想三年内深入学习技术,之后再看能否走管理。”
- “看公司需要吧,无论做哪个职位,我都会尽心去做的。
以上回答反映了应聘者怎样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如果你是面试官,又会有怎样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