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极客时间《面试现场》专栏,作者白海飞

写在前面

面试现场“问答篇”的几篇文章后面,有很多精彩的回复和耐人寻味的问题,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对他热心的学习和分享态度,和他人思想碰撞出火花,也让专栏内容得到了升华。本讲就来探讨这部分的一些典型问题

问题答疑

1. 关于转行的几个问题

“关于职业发展不衔接这一块,我属于转行过来的,现在在做测试,转行前做了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大概有三年,现在做测试是转行后的第一份工作,有一年半时间,简历应该怎么描述会好一些呢?”

“技术岗转产品岗(有技术背景要求的产品岗)时,对于之前的工作和项目经历该如何描述比较合适呢?”

“我之前的工作是以业务为主导的开发,技术上并不是很深入,现在想找偏技术的工作,没有技术亮点怎么破?”

“我是后端,最近 2 年工作偏前端,想转前端,面试应该怎么自我介绍?”

不难看出,大家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出自对自己能力的担心。专栏作者认为不妨换个角度,从他个人经验出发,聊一聊面试官对此的顾虑是什么:

  • 没有直接的岗位经验来证明你的能力,你能干好这个工作么?(经验和能力因素)
  • 在前一个职位形成的习惯和定势,会不会让你不适合新岗位,影响你在新岗位上的成长?(潜力因素)
  • 已经有一定资历了,还能像新手一样,虚心且投入地从头学起么?(动机因素)
  • 如果从头开始学起,愿意拿新手级别的工资么?(动机因素)
  • 是不是前一个职位干不好,才不得已转岗?(技能和动机因素)

可以看到,面试官的这些顾虑同样离不开“应聘者素质模型”。针对如何解决面试官的以上顾虑,作者给出了如下建议:

  • 找到之前岗位和应聘岗位的相似之处,包括工作内容、所需技能,从而挖掘出有衔接的经历,来证明能够胜任新工作。
  • 除了展示对新工作的支撑点,也要分析冲突点。
  • 不管有没有支撑点,都需要展示你的做事态度,也就是工作动机。即使你在前一个岗位上没有出色表现(这很可能是你转行的原因),但是只要诚信、负责、用心、敬业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如果碰到合适你的工作,你就能大放异彩。
  • 展示转行原因和决心。你可能是因为个人爱好或者擅长而转行,也或者是迫不得已,但你必须先想清楚转行是为了什么,这里面有什么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 表达合理的薪酬期望。就像“怎么谈薪水比较好”一文中提到的,薪水期望应该和你在这份工作上的产出价值相称。

以上内容,可以适当地呈现在你的简历和面试中。简历和面试问答,只是不同的沟通形式而已。

2. 关于自我介绍

“面试时是否要主动要求自我介绍呢?还是稍加寒暄后,等面试官提出‘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由于连着面试了几轮,后面的面试官没让我做自我介绍,所以整场面试下来,面试官对我的了解不够全面,这也使我非常被动。”

对话要按照双方的需求进行交互。自我介绍的作用是给面试官一个概览。如果面试官已经仔细看过你的简历,或者通过前场面试了解了你的大致情况,可能会直接开启他要考查的点。但是如果面试中途,你发现他并没有了解你的全貌,而且因此产生了沟通问题,那你有必要征询他的意见,灵活补充一下你的部分背景信息,以便于澄清问题。

所以,多轮面试间是否需要做自我介绍,看实际需要。为了预防后面问答走偏,如果开场出现空档,可以灵活进行自我介绍;问答中间,已经走偏也可适当补充经历信息。

另外,面试中精良不要给面试官你要控场的感觉,作者曾经历过的影评这控场情况有:

  • 说起来滔滔不绝,不顾面试官提醒;
  • 强行改话题,“数据库我不熟,我们还是聊回 Java 吧……”;
  • 否定面试官的提问,“你问的这个太基础了,项目上用不到,真正用到的是……”。

以上情况下,应聘者很可能被认为是在自顾自地表现自己,不仅不能按需给面试官提供有效的信息,还改变了面试节奏。这种强势风格,不免会让面试官担心应聘者将来和同事的沟通和协作发生问题。

3. 面试中被“碾压”

面试官职位高经验久,问答形成碾压之势,我准备不足,信心不够。

听说技术面试的时候答不出来,有些考官会不断打压质疑面试者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得到一些快感,这时的紧张感怎么消除,并顺利面试下去?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面试紧张怎么办”和“被问住了怎么办”两篇文章一起来看:为了探测应聘者的能力水准,面试官需要加大问题难度,来测出其技能极限,而不仅仅是职位所需的技能水平。所以,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每个问题都被碾压,那要么说明自己水平有限,要么说明面试官要求太高。

提到“打压快感”,作者有话说。他们应该不是为了快感,而可能是在进行压力测试,看你在压力状态下是否还能高效冷静地表现。

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敌对情绪 + 弱势自评”,也就是把认为强势的一方看成“敌人”。所以什么时候你不把对方当成强势的敌人,而当成朋友了,紧张就能缓解一大半。“打压快感”等词,说明你潜意识里就已经把面试官推到对立面了。

话说回来,如果面试官一直在一个你不懂的领域周旋,你可以通过坦诚相告自己在这块的能力和经验,并问询实际工作中对这块的要求程度,表明你的学习能力等方式,尽量消除你的这份能力差距带来的影响。

4.关于回答的系统性

面试官说我思维偏点状,让我培养全局思维。我不明白:面试官问什么,我就回答什么,为什么说我是点状思维呢?

如果看过“你真能讲明白技术吗”,应该就能够感受到,解释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讲。展开的角度,直接显示了你的知识面和认知深度:从内部原理到外部应用,从问题出发讲多个可选方案,从技术出发讲若干应用场景;还可以把多个点,通过不同的维度,串起来讲,讲体系的横向对比,纵向发展史,等等。如果你遇到了上面这位朋友的类似问题,可以想一想你在面试时是怎么回答的。

进而,如果面试官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更加复杂了:

  • 一个方案,不要只考虑成功的一面,还要考虑到失败后的应对方法。
  • 进而,选择和评判标准不要只按正反两种情况分析,而应该是灰度的。
  • 不要只按自己的视角去分析,应该考虑到影响的多方受众,换位思考。
  • 对于边界模糊的问题,是不是需要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讨论,才能有的放矢。相反的,对于回答问题的范围,如果加了不恰当的假设条件,把问题局限在某一个点上,是不是不能展示自我的全局视野。
  • 多个问题的回答中不要出现自相矛盾,观点前后要照应。

情况有很多,应该避免独立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同时,建议讲出体系,注意逻辑和有效交互以避免啰嗦。

5. 讲个人的,还是全局的

如果不从自己的角度,而是从整个公司或者团队的角度,讲述一些技术或者方案的改进,是否可以给面试加分?

能从全局角度讲清事情,说明应聘者心有大局,关注总体,是个好事。先总后分是一个讲解思路的好方案。但是注意,一定要明确指出你的贡献和创新在哪里,这是为了区分出滥竽充数的一部分人。碰到那些只说“我们怎么怎么”的应聘者,面试官会问“哪块是你做的,哪块是你的创新”。如果不了解你具体的部分,又怎么能确定你的经验和能力呢?

6. 关于数据流向

最近面试被问到几次“数据流向”,但是面试官好像都不太满意我的回答,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部分内容。

一般来说,应聘者很难讲好数据流,应为太复杂:

  • 数据流基于数据模型,而数据模型反映的是业务模型;
  • 数据流本身反映的是业务流,以及技术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所以讲数据流前,得先让听者明白业务模型和业务流程,还有技术架构。这些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因为复杂,只好简化或隐藏一些结构去讲,但如果简化不当,反倒隐藏了重要细节,让别人听不懂。

作者建议可以从两方面讲数据流向:

  • 在系统模块中,数据是如何从数据库、中台、消息中间件、缓存,最终流向前端的?这种场景中的数据流向,主要考查的是对系统架构的理解,同时也能扩展出整个数据流中的各个技术点,可能涉及异步、响应式,或者双向绑定等。总之这个问题再结合扩展,可以很好地考查你技术的深度。
  • 在上下游系统中的数据流向,这考查的是你对上下游业务的理解程度,看你对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全局观,是否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业务和需求。这很像那个小寓言故事,有人问两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一个答在搬砖,另一个答在建教堂。不同的回答,给面试官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7. 关于技术和业务发展方向的选择

当前公司重业务和沟通,技术含量很低。做了一年后,技术能力明显下降,导致现在就在考虑要不要去做市场和需求了。怎么选择呢?

在“职业规划(下)”一文中提到过,每个角色做到资深水平,都需要具有技术、业务和管理三方面的技能成分。只不过这三方面比例不同而已。

所以在主做某个角色的同时,其他两方面都尝试一下也不错,但是要保证主技能有成长。像这位朋友描述的情形,就需要综合考虑三方面,对于既定的职业发展方向,评估现在的环境带来什么障碍,亦或是什么新的机会。

对于擅长且热爱技术的同学,初级阶段是做到技术精湛,渐渐可以开始关注业务问题,因为只有用技术解决好用户痛点等业务问题,才能显示出你的“终端”价值,这就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个刃,就是用户痛点等业务问题;再往后就要带领团队用好技术,解决更大的业务问题,把产品或服务变得对用户更“有用”更“好用”,这时,就可以算是技术领导者了。

所以如果想要发展成技术领导者,需要具备三方面基本功:扎根技术,着眼业务,懂得管理。这将在后面“不是领导怎么体现领导力”中详细阐述。

写在最后

在面试现场,如果应聘者每一秒都在挖空心思地想要提升面试效果,是有点功利。专栏作者不想让我们过分地关注问答技巧,回答的内容价值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不能只有形式和招式。有技能和经验做背书,不愁面试官不认可你。

这些文章的本意,是帮助我们把面试官想要的内容发掘出来,充分地呈现出来,移除沟通障碍。一旦面试官认可你与职位匹配的能力,就不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全盘否定你。当我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时候,能够出自本心,而不是费尽心机,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初心,而不是别有用心,才是真的好。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